四大检察

公益诉讼检察

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地理测绘等技术手段,对历史地貌与现状情况影像进行比对,掌握涉案现场历史变化;以无人机投影3D建模技术为基础,结合数据碰撞、比对历史办案数据等方法,精准识别污水源头……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如何深度融合,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下面两起典型案例给出答案。

砖窑旧址再现新绿
“砖瓦轮窑拆除以后,经过一年的休整,原址上已经长出了植被。今年夏天雨水多,你看山洼里绿油油的一片,还有不少野菜咧,这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近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工作人员向前来查看土地修复情况的检察官介绍道。就在他们谈笑间,附近村民的羊群正鱼贯穿过山洼,远远望去,像朵朵白花点缀在绿色地毯上,煞是好看。
这一幕,让检察官感慨万千。白银地处甘肃东北部,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因降水较少植被很难成活。眼前这样的场景,确实非常难得。

为什么还有砖瓦轮窑应拆未拆?

检察官面前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一座砖瓦轮窑,从2010年正式投产到2022年被拆除,存在了整整12年。2021年,此处砖瓦轮窑与白银区其他22座砖瓦轮窑一起被认定为落后产能轮窑,要求限期拆除。
“根据规定,砖瓦轮窑属于淘汰类生产工艺设备,应于2020年底前淘汰退出。依据白银区政府制定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这23座砖瓦轮窑应当在2021年9月30日前被全部拆除。但是在2022年1月,我们发现还有7座砖瓦轮窑没有被拆除。”该案承办检察官介绍。
发现该线索后,白银区检察院检察官及时走访了负责砖瓦轮窑拆除工作的该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乡镇政府,了解拆除滞后原因。
“未按时拆除的7座砖瓦轮窑主要位于各乡镇,都涉及征地和民事诉讼等问题,砖瓦轮窑所有人反抗情绪强烈,且以资金紧缺为由拒绝自行拆除。而轮窑所在乡镇作为负责拆除轮窑的主体,经费比较紧张,因此工作就一直拖了下来。”检察官介绍道。
而且,检察官在调查中还发现,上述砖瓦轮窑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这意味着,它们造成了对公共利益的双重损害。一方面,作为落后产能,其生产工艺不达标,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损害周围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其所在地均为村集体土地,未经过批准非法占用土地,严重侵害了村集体的公共利益。
虽然行政机关和砖瓦轮窑企业各有难处,但砖瓦轮窑必须拆除。
“经过研判,我们认为行政机关的怠于履职行为导致上述砖瓦轮窑未能按时拆除,从而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害。”2022年4月,白银区检察院将该案立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审查办理。

检察技术辅助调查取证

厘清案件脉络

检察机关的立案决定,让相关行政机关非常不理解。“行政机关认为自己已经推进了相关工作。应当拆除的砖瓦轮窑一共有23座,检察机关立案时已经拆除了16座,只剩7座没有拆除。而没有拆除这7座,都是有原因的。因此,行政机关认为这只是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具体问题,不属于怠于履职的情况。”检察官说。
面对行政机关的不理解,检察官决定用证据说话。可是真的要调查取证,却困难重重。
未按时拆除的7座砖瓦轮窑都位于各乡镇,因为没有取得土地使用审批手续,选址都较为隐蔽,均在远离聚居区的山坳里。为取土方便,砖瓦轮窑四周多是山包,仅在两山之间留一条土路可通行。砖瓦轮窑占地面积都较大,如何准确计算占地面积成为了摆在检察官面前的难题。
2022年6月,白银区检察院检察技术人员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调查取证。
方法总比困难多。为找到解决之法,检察官带着无人机到了现场。“我们首先想到了运用无人机进行航拍,通过航拍初步明确了砖瓦轮窑的布局和占用土地的大致情况。但是对于砖瓦轮窑占用土地面积的精确计算依然存在困难。”无人机操作员介绍。
检察官又想向乡镇机关寻求帮助,可是乡镇机关没有砖瓦轮窑的土地使用审批材料,无法提供帮助。“尝试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最后我们决定听听检察技术人员的建议。”
了解情况后,检察技术工作人员建议用卫星遥感影像。为了证实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检察官带着技术人员再次到了砖瓦轮窑现场。技术人员运用新知卫星地图等软件的多个图源对涉案砖瓦轮窑制作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无人机航拍取证,对涉案现场占地面积进行了精确的测算和标注。
占用土地面积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有的砖瓦轮窑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停业多年,有的被人承包用于牲畜养殖,对于砖瓦轮窑建设、投产等时间均无法调查核实。
“无法确定涉案砖瓦轮窑建设、使用、拆除时间线,就无法对违法行为延续过程进行精准定位,那么我们后续的监督就可能无法取得行政机关和涉案企业的认可。只有证据充分扎实,把砖瓦轮窑非法占用土地的时间线理清楚,我们监督起来才有底气。”检察官告诉记者,这对于证实行政机关存在怠于履职的行为非常重要。
这次,检察技术人员又想到了新的解决方案。“我们既然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确定现在砖瓦轮窑的土地占用面积,也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历史影像的对比来梳理砖瓦轮窑建设的时间线。”检察技术人员提出。
检察官在检察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调取对比砖瓦轮窑所在区域的卫星遥感历史影像,制作了对比分析图,确定了多年来砖瓦轮窑企业占地面积及周边区域变化情况,结合无人机航拍图片,有效证实了砖瓦轮窑企业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以五星村的1处砖瓦轮窑为例,检察机关分别调取了2010年至2022年砖瓦轮窑所在地的卫星遥感影像,经过逐年对比发现,从2010年至2017年,砖瓦轮窑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占用土地面积也在逐步扩张。而且直到2021年11月,砖瓦轮窑仍在从事生产活动,此时距离应强制拆除的最后期限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以上证据不仅证明了砖瓦轮窑长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实,也证明了行政机关监督不到位、怠于履职的事实。至此,整个案件的脉络就清晰了。”检察官说道。

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

砖瓦轮窑终于被全部拆除

2022年5月,白银区检察院依法向工信、生态环境部门及3家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据各自职能,会同相关监管单位,对上述问题依法合理处置,并做好砖瓦轮窑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后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为确保拆除工作顺利进行,该院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和涉案行政机关及砖瓦轮窑企业参加。
听证会现场,检察官向参会人员展示了无人机航拍图像、卫星遥感影像等证据,并详细解读了省、市、区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文件规定。
“看了检察官展示的各类证据和相关文件规定,我认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是正确的,是负责的。这些砖瓦轮窑本身就属于落后产能,应当依规拆除。虽然有一些砖瓦轮窑拆除确实面临困难,但是不能因为困难而停滞不前,所以我同意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及时拆除砖瓦轮窑,并对土地进行修复。”参加听证会的人大代表这样说。
最终,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得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监督员的一致肯定。
为让涉案砖瓦轮窑企业积极配合,该院还邀请第三方专家发表了专业意见。专家根据砖瓦轮窑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将其认定为落后产能的依据和理由,涉案企业最终同意拆除轮窑。
2022年6月30日,被建议单位书面回复白银区检察院称,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的未拆除砖瓦轮窑已全部拆除,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收到回复后,检察官又逐一到各砖瓦轮窑现场进行“回头看”。“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未拆除的7座砖瓦轮窑已经全部被拆除,土地也重新平整覆土。砖瓦轮窑虽然拆除了,但是土地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后续我们还要继续监督。”检察官说,“这起案件的办理也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未来我们将借助更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调查取证,破解公益诉讼案件调查取证难的问题。”
近日,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
“这个案件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以往,我们在办理历时久远的环境损害公益诉讼案件时,在调查取证等方面总是力不从心,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帮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案中,面对专业性、时效性强的调查难题,检察官与检察技术人员相互配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开展现场调查,全面掌握涉案砖瓦轮窑情况,高效率解决了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确认、行政机关怠于履职情况调查等办案难题,践行了检察官主导、技术协同、全面配合的‘公益诉讼+检察技术’办案新机制,为我们今后办理类似案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白银区检察院检察长吴永鹏介绍,案件办理结束以后,检察机关也邀请专家,就检察技术的运用问题对其他业务部门进行了培训,并安排工作人员专门学习了无人机操作等课程。

无人机锁定污染源

还一湖碧水清波

 

“自从37号入水口的污水问题解决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水质污染问题。”近日,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检察院检察官到辖区星湖湿地公园开展“回头看”,肇庆市星湖管理局工作人员自信地说,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要到了,他们有信心以明净碧绿的湖水迎接游客观岩、戏水、赏鸟。
星湖湿地公园始建于2003年,2013年正式成为“中国国家湿地公园”,是广东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肇庆最亮丽的生态名片。可是一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差点亮起了“红灯”。
星湖湿地公园一角。

大量黑臭污水从何而来?

“星湖湿地公园湖面出现了大量黑臭污水,我怀疑有人往星湖偷排废水,你们赶快去调查调查吧。”2023年4月,肇庆市星湖管理局接到群众这一举报,同时通报给端州区检察院。该院随即成立了办案组。
“星湖的水源来自上游北岭山片区,但光是水面面积就有677公顷,流入星湖的入水口有58个。污染位置在哪里?”在端州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办案组和肇庆市星湖管理局工作人员一起讨论着。
早在2022年上半年,端州区检察院就与肇庆市星湖管理局共同合作开发了星湖水源电子数据模型,借助该模型,检察官可以在该院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实时查看星湖各入水口的具体位置和现状描述。
通过电子数据模型,办案组初步认定污水是37号入水口排出的,“我们到达37号入水口时,发现附近湖面已被染成了黑色。黑色污水正断断续续地流入湖中,湖面漂浮着白色泡沫状物质,伴随着阵阵臭味。”
和该院办案组一起到达污染现场的,还有肇庆市城市排水事务中心及区住建局、城管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和办案组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共同查找污染源头。
“去年37号入水口东侧一所高校的污水管破裂,曾经出现过污染。会不会是污水管再次出现破裂?”“入水口北侧有一处垃圾中转站,可能是垃圾污水溢出进入了市政雨水管网,导致污染?”……联合调查组分析了多种可能存在的原因,在37号入水口周边细致排查,把沿途沙井盖逐个打开查看,试图从中寻找出污水的流向。
但是,人工排查的方式,容易受污水的排放时间、排放量、排放距离等影响。因此,排查工作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排查了近一个月,也没有查出污水究竟来自哪里。

无人机“千里眼”锁定污染源

为重新梳理排查思路,调查组一行再次到该院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仔细观察实地沙盘中37号入水口的上游地域及城区雨水、污水管网图。
端州区检察院办案组在公益诉讼办案中心通过实体沙盘和电子沙盘进行推演分析。
“37号入水口的南侧是下游地带,西侧是湖面方向,两个方向都可以排除污染来源的可能性。东侧是去年曾经出现污染的高校,已在前期排查中排除。这样看来,污染的唯一来源只有北侧的北岭山方向。”检察官分析认为,由于北岭山山水资源充足且环境优美,北岭山周边开设了上百家餐饮企业,极有可能是污水的来源。
餐饮企业分布广,调查组就采用“无人机巡航+人工排查”方式,一方面由检察官驾驶无人机高空巡航,沿着37号入水口一路往北进行航拍,查看沿线明渠和排洪渠的水质情况,找出污水进入雨水管网的分界点;一方面由调查组其他人员继续沿着北岭山方向实地排查。
其间,检察官接到实地排查人员的来电:“北岭山排洪渠网改造工程在施工,我们在沿途发现有污水排入。”为什么会有污水流入排洪渠?这里的污水与37号入水口的污水是否出处相同?检察官立即赶往现场。
“排洪渠出现的污水与37号入水口排出的相似,但由于遮挡物遮挡,无法判断污水从何处流入。”为此,办案组马上操作无人机航拍,发现流入排洪渠的河道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颜色,一种是从北岭山由北向南流入的山水,清澈见底;另一种则是附近某学院方向流入的水,黑色带泡沫状。
无人机航拍显示,污水的来源指向附近的某学院,真相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精准监督职能部门履职

这时候,检察官还没有弄清楚排洪渠出现的污水,究竟是新的污水点,还是他们一直查找的流向37号入水口的污水。为进一步查明事实,检察官再次寻求技术支持,“我们通过无人机4G远程遥感技术,对污水经过的区域进行三维建模,形成全景合成图。再将全景合成图与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电子数据对比碰撞,由此确定该排洪渠处污水的最终流向为37号入水口。”
同时,检察机关再次组织调查组来到某学院,实地查看污水产生的原因。经调查发现,某学院东南侧的一栋新建学生宿舍在建设时,把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接错,导致生活污水进入了雨水管网,最终经过37号入水口流入星湖。
2023年5月29日,端州区检察院对此立案,并向肇庆市城市排水事务中心及城市管理部门发出磋商函,要求两部门依法履职。收到函件后,两部门积极履职,督促某学院迅速进行整改,对破损污水管进行修补,将污水管正确复位。
37号入水口污水问题解决了,但是星湖湿地公园频繁出现污染的问题依旧未能解决。
“星湖湿地公园存在着林地、湖面、岩山等区域地形起伏大、湖面覆盖广等复杂情况,但管理手段仍是白天人工船艇巡逻的方式,很难监管到位,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办理这起案件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好我们的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实现更加高效、精准地监督办案。”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后续工作中,为有效监督星湖污染治理进度,端州区检察院进一步运用无人机数字建模技术,对星湖进行全区域实景建模,建立了星湖湿地保护检察数据库,并定期开展无人机投影3D建模,通过多次数据碰撞对星湖湿地公园持续监督保护,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近日,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